福州名醫鄧承基 創新新醫正骨絕技 造福國人健康
中醫正骨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簡、便、廉、驗的特點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骨醫術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創新,解決了現代醫學面臨的諸多難題。福州鄧承基新醫正骨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非藥物內病外治”的特點,調理人體組織器官的多種疾病,深受百姓喜愛,享譽一方。為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聯合體建設,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產業生態體系,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學家論壇與新醫正骨產學研協同合作,共建了新醫正骨技術及成果應用研究中心,新醫正骨為探索中醫正骨的創新發展做出了貢獻。
新醫正骨創始人鄧承基,1955年出生于福建福州,自幼熱愛中醫,躬耕中醫學40年,創立了福州市鼓樓區鼓樓西鄧承基保健服務部。鄧承基注重從中醫傳統經典中汲取經驗智慧,倡導中醫綠色療法,在中醫正骨治療領域,秉承著“以病尋因,以通而治”的原則,憑借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專業的技能,將體內紊亂的物件調整、理齊、歸位;“整體為綱,注重局部;身心并治、疏導解郁;發明了新醫正骨和鄧承基新醫正骨保健液,將中醫正骨絕技推向一個新境界。鄧承基被授予新時代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鄧新基保健服務部被品牌強國主品牌優選工程授予大健康行業典范企業。
新醫正骨、新醫正骨保健液技術特點
新醫正骨;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黃帝內經中有經絡不通,病生不仁的說法;新醫正骨以經絡學理論為指導精準觸診穴位及部位進行辨證施治,是一種集正骨、整體調整矯正和調理方法,祛除軟組織的傷痛和組織器官的功能障礙,以扶正固本,祛邪清源,“調”就是扶正、“理”就是祛邪。調升正氣,處理邪氣,做到扶正氣不留邪氣,處理邪氣不傷正氣,遵循自然法則做到輕、揉、透、巧,用力恰當生態的物理性的溫熱療法。從醫四十載,鄧承基始終堅持“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為無數患者帶來健康,免去手術的痛苦,深受百姓信賴。
新醫正骨保健液:是結合現代技術研制純中藥制劑,表現為;疏通經絡,扶正固本。用法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揉部位,施術于機體,促使經絡通暢,通過人體皮下組織,讓毛細血管擴張,溶化血管里的血栓,增強微循環和淋巴系統的循環,使血液流滯性降低,促進淋巴加快代謝,同時刺激神經系統,以協同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使機能營養吸收和代謝水平得到提高。在血液系統和經絡系統的功能正常狀態下,軟組織(包括內臟)的結節,淋巴系統的結節,腫塊、硬塊、肌瘤、囊腫,肌肉萎縮,神經炎癥骨關節炎癥,痛風、風濕、類風濕、血糖高等慢性病癥都會自然消失。這個時候人體的生理功能正常了,陰陽得到平衡,體內外的病灶全部消失了,身體健康了。
新醫正骨及新醫正骨保健液經臨床表明,對跌打重傷造成肌肉痿縮,肌無力,神經損傷,半癱瘓都有非常好效果。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病癥寬度越寬,對醫學治療技術的要求日益提高。鄧承基憑借著對正骨醫學的獨特見解,讓新醫正骨醫學技術有了自己的獨特性和創新性,成為數字化,復制快,易學、能學用結合,對人體全科調理,能降低慢性病的發生率,可以替代中醫三要素(艾灸、針灸、湯劑),是當今醫學領域的一種新的醫療方式。
案例分享:
1.呂梅珍女48歲廈門同安人,彩超:子宮大小約11.6cmX8.0cmX6.8cm包膜光滑,宮壁回聲不均勻,宮壁探及多個低回聲,色塊界清,形態規則較大者位于宮底后壁,大小約6.0cmX4.8cm部分內可見無回聲區,CDFi:包塊內部及周邊可見血流信號。子宮內膜厚約0.7cm宮后方未見明顯回聲區診斷多發性肌瘤,2017年7月經“新醫正骨”非藥物調理,約4個月后病癥消失。
2.林玉會女50歲廈門同安人:彩超:子宮前位,形態正常大小4.5x5.5x6.9cm輪廓清晰、肌層回聲分布不均勻,宮內可見數個低回聲區,較大者為3.7X6.1cm與2.6X3.2cm,邊界清。內膜線無偏移,內膜厚0.6cm.診斷多發肌瘤。2017年7月經新醫正骨調理約5個多月病灶消失。
3.林碧珍女45歲廈門同安人:醫院診斷:宮頸癌術后復發IV期低分化鱗狀細胞癌乳腺增生肝血管瘤,四肢末端麻木感,調前自述陰道頻繁出血,小肚難受,身體瘦黑體虛,2017年5月開始調理約半年后身體好轉,病灶基本消失,現在身體健康。
4.蔡砍英男62歲廈門同安人:診斷:左上肺惡性腫瘤(低分化腺癌)術后復發、雙肺肺轉移癌左胸腔積液(惡性)癌胚抗原指數17.53肺部多發結節。調前月積水500毫升全身痛瘦黑。2017年3月份經新醫正骨非藥物調理,約半年多病灶基本消失,現在身體正常。
5.周老師(中學語文老師)廈門集美人,肝區腫塊,醫院查不出,人難受,乳腺結節疼痛。2016年初由她先生帶過來調理一個月后病灶消失。
6.葉麗玉女45歲廈門同安人影像學見:雙肺散在小結節(IMT143,202,209,211,298,324)較大的直徑0.8cm雙側胸膜局限性增厚,縱隔及雙肺門多發腫大淋巴結,左上葉磨玻璃灶,雙肺炎癥,上葉感染性病變,抗核抗體(ANA)陽性惡性?2021年初經她大姑林玉會介紹,進行新醫正骨調理時間約8個月病灶基本消失,現在身體健康,生理功能正常。
7.周梓伊女5歲半內蒙古人,MRI表現定位像脊柱呈“S”型狀側彎畸形。胸2-3椎體形態欠佳,頸6-胸4椎管寬窄不一,偏上段腹側硬膜囊局限性擴張,胸1-4椎體水平腹側硬膜囊內索條狀異常,信號影考慮陳舊性出血,含鐵血黃素沉積,3胸1-4椎體水平脊側硬膜囊外脂肪增厚并壓迫硬膜囊,頸胸段交界區脊髓局限性萎縮,并于胸2-4椎體水平脊髓結構不清局部連續性中斷,于胸5椎體水平,硬膜囊內偏左后部脊髓呈雙點線狀,顯影并逐漸增粗。右骨髖關節半脫位右骨臼發育不良,結腸內較多氣糞影。自述出生以來都不能坐,不能下地。從胸4椎以下到腳底都沒有知覺,大小便也不知道人很瘦小。
2021年11月經患者的大姨媽介紹,從內蒙古過來調理,經過半年多時間的調理,患者脊柱不拱凸,脊柱90%直起來了,人可以坐著,胸4椎以下到腳底有感覺了,大小便時可以知道會叫了,肌肉漸漸長出來了,個子長高了,體重也增加了好幾斤。
8.尤龍軍:男39歲福建泉州人:醫院診斷:中風病(氣虛血瘀癥)腦梗死恢復期,右腎移植狀態,胸腔積液,甲狀腺結節,肝囊腫右上肢胳膊肌肉萎縮,右大腿到骨關節,梨狀肌都萎縮了,不能正常行走,右側上下肢無力,各關節炎癥手掌抓不了東西,面部偏癱,語言不利,頸椎綜合癥,嘴唇青白。
經葉麗玉介紹,于2021年底開始調理,時間約10個多月,全身病灶基本消失,走路基本正常,手可以拿東西了,語言清楚,生活自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文化標志,是國家和民族文化歷史成就的展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結和綿延,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新醫正骨入選非物質文化代表項目,是對新醫正骨療法的充分肯定。
新醫正骨以其獨特手法和顯著療效成為一種全新的醫學模式,重塑著人民健康。中醫的發展離不開時代的要求,人才是中醫正骨發展的第一要素,新醫正骨在醫學發展中,鄧承基“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用高尚的醫德,通過參加國際交流會,電視訪談傳播著至精至微的醫學文化。
未來,鄧承基將繼續致力于提高國民的健康水平,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踐行大醫“普救眾生含靈之苦”的精神,以醫濟世。鄧承基電話:1360088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