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能工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
9月26日,觀眾在北京國際車展上,在上汽大通展臺前觀看了氫燃料電池車EUNIQ 7。這也是世界上第一輛氫燃料電池MPV。我們的記者趙婧攝。
我國氫能燃料電池汽車工業的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在商用車領域取得了較大的效益。在第五屆國際氫能燃料電池汽車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會長李雋說,今后要繼續抓住機遇,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的示范應用,促進我國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上海市經濟信息委員會副主任張建明說,上海計劃到2023年建成近100個加氫站,30座建成運行,1萬多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根據中國氫能聯盟發表的"中國氫能燃料電池工業白皮書",預計2020年至2025年,中國氫能工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氫能車輛將達到5萬輛,氫氣站將達到200座。2026年至2035年,產值將達到5萬億元,加氫站將達到1500座,燃料電池車輛將實現1500萬輛。
中國氫能燃料電池汽車工業發展很快。"李雋指出,全國各地出臺了40多項氫能產業政策,相繼完成了一大批燃料電池產業化項目,截至今年8月,共有92家企業進入工信部目錄公告,型號達到220輛,主要集中在商用車上。在中國,推廣燃料電池車輛7200多輛,累計運行里程近1億公里,建成加氫站72個。
李雋強調了近年來我國氫能燃料電池汽車工業取得的技術進步,包括單堆功率密度、最低冷啟動溫度壽命和燃料電池堆效率最高等,商用燃料電池汽車在里程和車輛成本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優勢。
中國工學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彭素平說,在看到可喜的成就的同時,我們也要正視氫能產業多個環節中"縮"技術的分布,迫切打破技術封鎖,包括儲氫和運輸技術的缺陷,以及相關核心設備主要依靠進口這一事實。"為了趕上和超越中國,中國需要在核心技術能力、關鍵設備、標準系統、基礎設施和人員建設方面加強。"彭素明說。
目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正從市場示范階段進入工業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十四五"期間如何促進產業進步和發展,與會者普遍認為,加強合作是必由之路。
李雋說,下一階段產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是抓住機遇,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促進科技創新和市場示范相結合;二是加強國際合作,擴大發展共識和長遠發展規劃。
上海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朱錫杰建議,行業要加強基礎共性技術的聯合研究,注重催化劑、質子交換膜等關鍵技術,共同促進燃料電池反應器、高壓氫缸等關鍵部件的成本降低,提高軌距燃料電池系統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我們將在制氫、氫運輸、儲氫、加氫等關鍵環節進行技術創新。
有關國際機構和組織也希望各國共同努力,推動氫能發展。歐盟燃料電池和氫能合作組織專家表示,只有更積極的利益攸關方參與氫能生態系統的建設,才能進一步降低成本,增加市場需求,最終實現清潔氫能技術的大規模推廣和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呼吁中央能源企業積極加入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朋友圈"。他說:"加氫站的數量比預期的多,行業迫切需要能源中心企業的戰略來支持中國氫燃料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氫生產、儲存和運輸以及加氫環節的總體布局。"他說,氫能有望成為大規模和長期集中儲存可再生能源的最佳方式。隨著新一代儲運技術瓶頸的突破和加氫站的增多,整個行業有必要共同努力,實現2030年100萬輛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