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三權分置:促使農業加快向著現代化方向發展
據農業農村部介紹,秋糧豐收已成定局。糧食年產量有望保持較高水平增長,總產量連續 6 年穩定在 13 萬億斤水平。
總產量連年豐收,得益于科技的“硬核”支持。數據顯示,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將從 2001 年的 32% 提高到 2019 年的 7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從 2005 年的 48% 提高到 2019 年的 59.2%。
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實現了負增長。殺蟲劑的使用已經從過去的扛在肩上變成了現在的無人駕駛飛行器(UAV)作戰。手機已經成為農民的新的農業工具。通過手機技術,農民不僅可以提高對農業的認識,而且可以通過手機來提高農民對農業的了解。時光倒流到 5 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召開華東 7 省市黨委負責同志座談會,聽取了對“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要著力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在穩定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打造集約化、高效化,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鄭州大學法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行政法學會副會長沈凱菊近日在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三五”以來,農業現代化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中國農業現代化實現了質的飛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回顧“十三五”農業現代化進程,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導向,創新農業經營組織模式,專家們印象深刻,構建以家庭經營、合作聯盟為紐帶、社會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國家長期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離”政策法制化,有效解決了農村土地產權保護和流轉問題,助力農業加快實現現代化。
長期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奠定農業現代化體系基礎
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一直是農村改革的主線,長期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的穩定和不變,是 "十三五" 成果不可回避的課題。
2017 年 10 月 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布,第二輪土地承包合同將在第二輪土地承包期滿后再延長 30 年。
在會場內,代表們鼓掌了很長時間,在會場外,農民們滿臉笑容。
在這一天,它注定會在新中國土地改革的歷史上留下沉重的墨水。
一年后,農村土地承包法迎來了新一輪的修改,"合同期滿后又延長了 30 年","正式進入法律"。
如果我們從實施第一輪土地承包開始,中國農村土地承包的關系將保持 75 年的穩定。沈開柱認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給予廣大農民、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投資者長期的 "安定藥丸",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護農民財產權益,加強集體經濟的重要舉措,對穩定農村土地形勢具有積極作用。
2019 年 11 月 26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 "關于保持穩定永久土地承包關系的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明確了鞏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基本方向,維護了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
中央農業局局長、農業部部長韓長福指出,"意見" 是關于農村土地政策的一項重要宣言,是管理當前和長期的一項重要制度設計,"根本不動"。長期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不僅有利于增強農民對生產發展的信心,而且有利于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
西北大學法學院法學理論教研室主任潘惠平教授對記者說,"意見" 的核心含義是穩定承包經營權,實現農村土地的穩定發展、良性利用和有效利用,實現集體、農民和新農業經營主體的雙贏。
專家普遍認為,這意味著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管理制度今后不會改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法承包集體土地的基本權利不會改變。土地承包與土地承包的關系長期穩定,長期不變,這凸顯了黨中央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決心。
同時促進了承包土地的登記和認證,相關配套設備也已緊密啟動。自 2014 年以來,促進了承包土地的登記和認證,到 2018 年年底基本完成,證書發放率超過 94%。
通過確認權登記,全國準確測算了 11 億塊土地,清理了兩億多農民的檔案。韓長福說,通過戶籍查明家庭的權利,解決長期農村土地四不清、面積不準確、所有權不明等問題。
五年來,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已成為一個高頻詞。專家們認為,堅持合同關系的長期穩定,為提高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制度基礎。
農業土地三權分離政策的法律制度開創了新農業經營主體的大發展
五年來,農地三權分立的做法,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小崗村,在這里舉行了農村改革座談會。習近平指出,要完善農村基本管理體制,必須遵循農民保留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愿望,將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劃分為承包經營權和經營權,實現承包經營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和平行結構。
同年 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了 "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離辦法的意見",對 "三權分立" 作出了系統、全面的制度安排。
2018 年 12 月 29 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 "農村土地承包法" 的決定。
沈開柱說,修改法律實現了農村土地 "三權分立" 政策的法制化,標志著我國農村土地基本管理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三權分立" 是實現農業規模、市場化和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創新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形式,豐富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雙層經營體制和統一分業經營相結合的內涵。
潘惠平指出,農村土地 "三權分立" 政策的法制化,體現了立法的主動性,以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立法與改革決策的銜接,從宏觀政策引導和授權試點上升到法律規定,有效解決了保護和轉讓農村土地產權的難題,農村土地 "三權分立" 法的實施,將繼續釋放穩定農業生產、保護農村產權、促進農民就業的制度效力。
當然,實行 "三權分立",實現了農民集體、承包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土地權利共享,為促進農村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適度規模經營形式奠定了基礎。
據農業部數據,目前已有 1239 個縣(市、區)和 18731 個鄉鎮建立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超過 5.55 億畝。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另一項重大戰略被提上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加快農業管理新學科的培育作為一項重要戰略,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管理為基礎,以合作、團結、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三維復合現代農業管理體系。
于是,新的農業經營主體迎來了機遇期,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這兩個數字說明問題:一是到 2018 年年底,全國有近 600000 家家庭農場;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有 21.73 萬個;新農業經營者和服務對象的總數超過 300 萬。
另一項數據是,到 2018 年底,中國家庭農場的土地面積為 1.62 億畝,家庭農場的經營范圍逐漸多樣化,從糧食經濟一體化到種植業與種植業的結合,到種植業與養殖業的一體化,再到一、二、三產業的一體化。
五年來,陸續出臺了 "關于加快農業管理新主體建設政策體系建設的意見"、"關于實施家庭農場種植計劃的指導意見"、"關于實施農民合作社標準化促進行動的意見"、"加快農業生產者服務業發展指導" 等一系列支持新農業管理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等新型農業管理主體和服務主體的政策體系逐步完善。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 2020 年 3 月,農業部發布了 "新農業管理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 年),為加快農業管理新主體和服務主體的培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沈凱柱說,加快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業管理主體和服務主體,充分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主導和促進作用,必將為實現農村全面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大國小農 " 是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軌道的基本國情和農業條件。
十三五 " 計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是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關鍵五年。近五年來,如何把小農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也成為當務之急。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大國小農" 是我們的基本國情,要注意解決小農在生產經營上所面臨的困難,把他們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大格局。
我國農業的基本情況是人口多地少,人均一畝三畝,戶地只有十畝 "。農業村副部長韓軍說,現階段,以小農為主的家庭經營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國農業發展必須長期面對的現實。
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的數據,中國的小農占農業經營主體的 98% 以上。中國有 2.3 億農民,平均經營規模為 780 萬畝,2.1 億農民耕地不足 10 畝。
韓軍承認,小農家庭管理是我國農業的基本內容,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處理好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扶持小農的關系,使黨的農村政策惠及廣大小農。
潘惠平認為,農業現代化不僅需要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經營者扛起大旗,還要依靠 "百花齊放" 的億萬小農。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中央辦公廳于 2019 年聯合發布了 "關于促進小農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聯系的意見",加強對小農的扶持政策,把小農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軌道。
韓軍認為,要引導小農發展各種形式的合作聯盟,搞好小農組織化程度的提高,通過發展農民合作聯盟,引進先進的農業科技,把傳統小農引入現代小農。
如何充分發揮合作社在促進小農、為小農服務中的作用?韓軍強調,要在全國各地建立一批制度健全、經營規范、服務能力強、帶動效果好的典型農民合作社,提高農民合作社的整體發展質量。
此外,還將加大對農民合作社的財政支持力度。通過創新金融保險服務,實施土地利用、電力等政策,促進貧困卡農民合作社的建立,以支持貧困地區的農民合作社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