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車進入科技創新局:毛利率逐年下降,多品牌銷售不多。
9月28日晚,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委員會第83次審查會議結果,同意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汽車)科技創新委員會上市,標志著吉利回歸A股的關鍵一步。
從9月1日起,當科技創新委員會的首次公開募股申請被接受時,吉利總共花了28天的時間,僅次于螞蟻集團的25天和中芯國際的19天(51.060,1.41,2.84%)。同時,這也意味著吉利汽車將成為國內A/H汽車的第一批股票,也將成為科技創新委員會整個汽車企業的第一部分。
其中,杰克品牌是吉利汽車、吉利控股、沃爾沃三方合資企業,吉利汽車貢獻了50%。吉利控股集團的其他品牌--沃爾沃、北極星(Polestar)、寶騰、路特斯、智能等等--不在其中。
作為國內汽車自主品牌的龍頭企業,吉利汽車的主要業務收入主要包括乘用車銷售、汽車零部件銷售和知識產權許可三大類。近三年來,汽車銷售收入占其收入的90%以上。
盡管吉利作為獨立的第一兄弟,推出了一個高端品牌,已經是獨立汽車公司中最接近合資企業的一家,但這些努力并沒有導致吉利汽車的平均價格大幅上漲。在市場下行的環境下,獨立品牌受到擠壓,吉利汽車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受2020年上半年疫情影響,6月底庫存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明顯低于往年的正常水平,庫存中成品(主要是整車庫存)余額18.2億元,高于去年底的15.6億元。
此外,"每日調查結果"指出,吉利的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在2020年上半年,吉利的汽車產能利用率僅為45.18%,不到一半。這不僅受到疫情的影響,隨著2019年三家新工廠的建成,吉利汽車的總產能已從171萬輛飆升至210萬輛。
最初的產能計劃顯然在近三年內沒有預見到汽車市場的低迷。2018年和2019年銷量下降,2019年產能利用率降至不到60%。即便今年沒有疫情,吉利汽車仍將有很大一部分產能閑置。
值得注意的是,整車市場快速改善的可能性已經很小,吉利汽車的銷售規模很難擴大,產能缺口問題可能越來越突出。
多品牌銷售不多,并想撕毀"傳統汽車公司"的標簽。
據"每日財務報告"(Daily Financial Report)報道,吉利汽車擁有自己的品牌吉利(Geely)、純電品牌幾何學和沃爾沃合資領子。在吉利控股(Geely Holdings),有沃爾沃、極地之星(Polar Star)、路特(Lutters)。
由于沃爾沃目前不在吉利的市場主體,林克屬于吉利汽車的合資企業。它們之間有競爭關系嗎?
在調查信中,吉利汽車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同時強調,管理層正在與沃爾沃管理層探討通過業務整合重組的可能性。如果重組順利完成,沃爾沃和凌科的投資將成為吉利汽車的子公司,并將消除同一行業競爭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0年,吉利就有了一個失敗的多品牌戰略:吉利的品牌被劃分為迪豪、英國、環球鷹三個新品牌。最終的結果是一個令人沮喪的結局,吉利在2014年宣布"回歸一個吉利"。
與當年不同的是,吉利現在擁有更多品牌,擁有沃爾沃和盧特斯等"外援"品牌。但也出現了汽車價格區間重疊的問題,陷入了"多品牌不賣多少"的尷尬境地。
一方面,沃爾沃進入車型的市場價格接近200000元。因此,在200000多元的市場上站穩腳跟,以高端的名義只能活在10到200000之間。這也使得吉利的模式難以攻擊。在汽車行業下滑的趨勢下,汽車公司的品牌升級注定是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