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雙循環瓶頸加快構建發展新格局
這是中央根據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著眼世界百年未有的"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這一戰略部署,對于我國在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準確認識變化,科學應對,主動變革,善于積蓄潛力,在危機中培育新機遇,在變局中開創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綜合來看,受全球范圍內柯維德-19疫情影響,世界經濟嚴重衰退,貿易投資大幅萎縮,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斷裂風險,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等疊加,我們在國內國際雙周期中仍有不少梗阻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如何通過改革,開放,創新協同發力,打通這些痛點,是我們加快構建發展新格局的重要任務。
構建新的發展模式面對"三大障礙
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的國際大周期動能明顯減弱,而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周期活力越來越強,客觀上有此消彼長之勢新發展格局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我們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最大限度激活內在動力和活力。
一是國民經濟流通環節還存在一定梗阻。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是一個完整的經濟活動循環系統,目前我國四個環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梗阻,影響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在生產環節,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與需求結構仍不匹配,低端供給過剩和高端產能短缺并存,難以滿足多樣化,高質量的消費需求。在流通環節,目前我國流通體系的現代化程度還不高,還有很多堵點亟待解決,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之比遠高于發達國家。特別是今年受疫情影響,國內外物流受阻,物流成本增加,增加了企業成本。在分配和消費環節,我國收入分配領域還有很多需要調整的地方,居民消費率遠低于同等收入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產業鏈的供應鏈周期正面臨著堵塞的風險。產業鏈中的跨國分工與合作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也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征。產業鏈是交織在一起的,一個環節塊,上下游企業無法運作。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加大了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遏制和壓力,要求本國企業遷回或遷出中國。同時,受疫情影響,歐美的生產和需求也在減少,這對國內產業鏈的供應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當前,我國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市場體系尚未完全形成,特別是要素市場改革滯后,使得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知識,數據等生產要素流動不暢,不利于經濟高效循環三是生產要素高效流動不夠順暢。一方面,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市場發育不完善,要素流動存在制度性障礙,影響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另一方面,技術,數據等新要素市場規則建設滯后或缺失,要素產權不明晰,市場化交易機制不健全,數字孤島現象較為突出,難以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