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推130億港元通脹掛鉤債券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通脹風險"不容忽視",全球低利率環境將持續很長時間,而主要海外市場已大規模推出貨幣寬松政策,構成"中長期通脹風險"。
盡管香港持續數月低通脹和通縮,但香港政府仍計劃推出新一輪與通脹掛鉤的債券(即通脹指數債券,簡稱iBond),預計市場規模將保持在100億港元,與前六批iBond規模相同。鑒于目前的風險環境,香港政府計劃將最低利率提高1個百分點,至2個百分點,使回報率具有吸引力。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國強於十月四日在政府網站發表一篇文章,公布政府債券發行計劃,并表示計劃向65歲或以上的長者發行"銀債券"。銀債券的概念與通脹掛鉤債券的概念相似,總值達一百三十億港元。如果市場反應熱烈,便會考慮增加。
暫時通縮仍令人擔心中長期通脹風險
根據政府統計處上月的最新數據,香港在七月至八月期間出現通縮,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與去年同期比較,分別為-2.3%及-0.4%,而事實上,1-6月份的通脹率亦有所下降,而近年的通脹率亦相對較低。
雖然如此低的通脹率使iBond的實施顯得沒有必要,但香港財政司司長陳國強表示,通脹的風險"不容忽視",他說全球低利率環境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海外主要市場已推出大規模貨幣寬松政策,構成"中長期通脹風險"。
陳茂波透露,今年iBond的最低利率保證達到2%,比以前的iBond擔保利率高出1%。他指出,在當前超低利率環境下,相關的加息是"毫無疑問有吸引力的"。如果未來通脹上升,iBond回報率將與CPI上漲掛鉤,這樣所獲得的回報至少能與通脹同步。
零售債券促進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
事實上,當年推出iBond與全球經濟中的"低利率、高通脹"有關,香港政府在2011年的財政預算案中首次提出推行iBond,為香港市民提供應付通脹的投資選擇,此外,iBond是一種零售債券,而香港政府亦希望發展香港的零售債券市場。
香港人可以在零售市場申請iBond,即每只手10,000港元的iBond。iBond是每半年支付一次、在到期日全額支付的三年利率。由于這種結構簡單易懂,"陳茂波說,"這為許多小投資者投資債券開辟了渠道。
從2011年到2016年,政府實施了六批iBond。前六批iBond固定利率僅為1個百分點,這是股息的最低水平,僅次于股息發放前6個月的香港通脹率。根據實際派息,iBond表現良好,一次達到4個百分點以上,但2015年后跌至2%以下,最低為1.02%。
陳光誠表示,iBond的設計具有"兼顧兩端"的優勢。如果綜合CPI為負值,iBond設計將獲得最低回報保證,以確保投資者不會陷入零回報。
在投資者的印象中,債券通常由"批發"大型機構發行,但有許多"零售"債券針對香港的小投資者。陳光誠表示,iBond、銀質債券、財政部和香港其他公司發行的零售債券提高了融資和分配的效率,為公眾提供了更多的投資選擇,并促進了香港債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同時考慮到它們的風險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