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與"政策風"回應:玉米價格上漲背后
如何提高政策的可預見性,避免對玉米產業的沖擊更為重要。
長假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國內玉米期貨價格躍升至2550元/噸,當日結算價為2525元/噸,也接近2564元/噸的歷史高點;作為回應,長假期現貨玉米市場也在上漲。
玉米價格的上漲已經持續了四年,自2020年3月底以來一直在加速上漲。截至2020年10月10日,現貨玉米的平均價格為每噸2396.98元,比2017年2月份的低點上漲了800元,漲幅超過51%,與2019年年底相比,上漲了450元,漲幅為25%。
作為中國最大的糧食作物,玉米價格的變化也將向外傳遞,其他糧價也會上漲。小麥和大米價格的月增長率在4月和5月結束了幾十年的負增長,并在8月加速。飼料價格也普遍上漲(編者注:所謂復合飼料,是指根據科學配方,按一定比例均勻混合,按規定的工藝流程生產的各種不同來源的飼料)。主要飼料品種價格上漲4個。4%:7。八月份較去年同期上升1%。玉米加工下游產品淀粉、酒精等價格漲幅更大,8月份玉米淀粉價格同比上漲14%左右,9月份玉米酒精價格同比上漲約22%。
東北是中國最大的玉米產區。界面新聞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各省、市、自治區玉米播種面積進行了梳理,發現自2007年以來,全國黑人、濟南、蒙古族、遼代玉米播種面積呈上升趨勢,2016年僅發生了短暫的調整。目前,四個省、自治區在全國的比重已超過40%。其中,黑龍江作為全國最大的玉米種植省,占全國玉米播種面積的15%,吉林、內蒙古和遼寧分別占10%、8%。9%和6%。分別為4%。
在秋收季節,東北地區連續遭受三次臺風襲擊,這是歷史上沒有記載的。八月二十七號上午,臺風"八尾"在中朝邊境附近的平安北島沿海登陸;九月三日中午,臺風"梅賽克"經朝鮮半島進入吉林省延邊;九月七日,臺風波塞冬從韓國青昌南路海岸登陸,八號凌晨進入吉林。
災后,市場普遍預期玉米產量將大幅減產,一些機構預計減產1000萬噸以上(而東北四省和地區的年產量約為1.1億噸,降幅約為10%),一些研究小組預計將減產20%。就目前而言,損失可能不會那么嚴重。
即使是受臺風影響最嚴重的黑龍江省,也是受臺風影響較小的省份。對黑龍江省農業和農村部門的調查表明,三次臺風主要受梅沙克影響,部分地塊落地,玉米受災面積小,受影響地區主要集中在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大慶等市、縣,災情程度輕,多數玉米倒伏,根折、折莖、果穗落地比例較小。農業部組織的專家對臺風的災害評估表明,由于玉米已進入蠟熟期,倒伏對產量的影響是有限的。農業部農村信息中心10月份發布的農產品供需分析表明,20120/21年度我國玉米產量預測與9月份的預測基本一致,只有1份。比八月份少八百萬噸。
市場最初預計產量會大幅下降,這可能與抽樣調查有關。界面新聞研究發現,中國東北不同地區的損失不同,種植者的感受也有很大差異,即使在同一個縣和地區,受災的感受也有很大差異。
綏化市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淑春9月16日在黑龍江省農業廳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玉米的生命力很強,只要有一點聯系,整個植物的營養就會被傳播。"綏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淑春在9月1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只要我們收獲的部分糧食沒有到達地面,沒有霉菌覆蓋,就仍然會有干物質供應。